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九C
Workshop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IX) C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康旻杰 
課號
BP7226 
課程識別碼
544 M0660 
班次
 
學分
4.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6,7,8,9(13:20~17:20) 
上課地點
公館104 
備註
(大里國小)
總人數上限:8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1BP7226_dali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九C:大里國小校園重建規劃設計

宜蘭縣頭城鎮大里國小是個依山傍海鄰大廟的漁村小校,設校五十四年,卻因校舍耐震係數不足,面臨拆除危機。又因位處人口老化與流失的偏鄉,地方對校舍是否重建曾引發兩極看法。經縣教育處與地主大里天公廟多次斡旋協商,確定拆除危樓後,於原校週邊停車場新建下一世代的大里國小。舊校是承載深刻地方記憶與認同的空間,新校規劃設計如何銜接大里師生及校友的情感與想望,乃至對環境特色教育的期待,將是真實而迫切的挑戰。公開比圖後,新校建築師已經確認,但校方希望拆除與新建過程融合更多師生、校友、與社區的參與,同時啟動建築細部設計、地景計畫、遊戲空間、公共藝術等實質空間內容與學校環境教育的結合。此高階實習即針對上述議題與規劃前提,與大里國小合作提擬「一起蓋學校」的行動策略。

「一起蓋學校」不僅涉及實體校園空間的營造,同時也是師生與社區參與學校重建的集體想像。若以building或德文bau作為對照,「蓋」並非天馬行空的建築形式玩弄或尊崇architecture的專業知識壟斷,而是關注從規劃設計到營造過程,透過workshop整合不同知識系統的操作。包浩斯Bauhaus本身的教育即深具實踐導向及跨域交流的營造理念,由studio課程進而發展成注重實用功能、材料性、與構築細節但摒棄過度裝飾的現代主義風格。包浩斯學院嘗試結合學習、工作、與生活的課程設計,解放了學校的制式框架及權力關係,由此思考大里國小新校的起造,「一起蓋學校」其實也可衍生學校與地方關係,乃至環境倫理的重建。學校的圍牆外,正是環境教育的延展。

「一起蓋學校」從「玩」(play)的起點出發,一方面藉由寓教於樂的學習過程,帶領學童熟識學校所處環境的資源和特色,並轉化為實驗教育的素材;另方面思考偏鄉小學實驗教育如何成為地方創生策略,深化在地認同的同時,也吸引更多留住及流入的年輕家庭。高階實習前階段在大里國小師生的協作下,進入實質環境教育課程的策畫與教學,透過密集的田野訪查與社區訪談,規劃一系列與山海環境、聚落社會、產業文化扣連的教材,讓「玩」性大發的學童內化地方知識之餘,也共同勾勒未來新學校的雛型,具現參與式規劃的核心價值。本學期將延續特色環境教育的主軸,以新校園公共藝術的設置計畫為操作方向,並完成以「告別舊校舍,瞻望新學園」為敘事內容的影像紀錄。
 

課程目標
1. 引入環境體驗及教育的價值,落實校園參與式規劃設計的理念
2. 評析偏鄉教育的真實與侷限,正視小學作為深化地方認同的場域,強化教育作為留鄉留人的基礎
3. 檢討地方創生的策略,重新盤點地方資源,建構教育與偏鄉可持續發展的鏈結
4. 透過公共藝術計畫平台,打開藝術的社會想像,銜接新舊校園、社區與學校之間的空間關係 
課程要求
1. 參與大里國小新建過程的討論,與師生、社區、建築師、廟方等主要利害關係人協商新校園空間計畫的內容
2. 進行舊校園拆除過程記錄,作為日後環境與鄉土教育的材料
3. 協助完成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的擬定,啟動公共藝術徵選程序
4. 參與學校環境教育課程教案的設計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